你不是業績或讚數,你是你自己──經濟學教授揭量化陷阱

你不是業績或讚數,你是你自己──經濟學教授揭量化陷阱

兩位北歐經濟學家在《你有數字病嗎?》一書直指,數字不只影響工作中的自我,同時也型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同,甚至能夠改變個人興趣!數字究竟會從哪些幽微的面向,滲透進日常生活?我們又該在哪些時刻喊停,重新衡量自己對數字的着迷?跟着經濟學家,來拿一帖現代人的「數字病」解方!

《国际产业》棒打出头鸟 传拜登进一步封杀中芯

從小到大,量化數字充斥我們的生活;學生求成績、職場重考績,是牽動着每個人未來生活的數字指標。 圖/Unsplash

唐朝第一道士 流连山竹

身邊的數字會影響自信跟感受,這點已經無庸置疑。但它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分認同跟興趣嗎?

仙人俗世生活錄 小說

《柜买市场》家硕上柜案 通过

只要有在工作的人,無論是在私人企業上班還是當公務員,都知道一件事情,那就是用來測量你的數字會變得重要起來,甚至常常重要過頭了。無論你今天測量的是顧客的滿意度、營運的獲利性、還是銷售的業績,這些數字都潛入你的腦中,影響你的行事動機、選擇與優先順序。

我們身爲兩所北歐經濟學院教授,一天到晚都得被品頭論足,而且品評的角度還五花八門:教學評價、在媒體中被提及的次數、科學論文發表在期刊上的篇數、論文與期刊的「影響因子」、論文被引用的次數、在Google Scholar資料庫上的h指數(有h篇至少被引用h次以上的文章)、或在「研究之門」(ResearchGate,號稱學術版臉書)上的得分,乃至於幾十種其他的評測參數,而這只是因爲這些數字一目瞭然、方便比較,而且「理論上」很客觀,所以它就擅自重要起來了—僱主看重它、同事看重它、我們也很愛用它來自我檢討跟評價。

數字如何影響你的興趣和個性?

多只提前布局AI基金净值大涨 机构称AI或为今年投资主线

但數字可不只存在於工作上。迅速看一眼你裝在手機上的小程式,然後想想那些app在餵食你與提醒你哪些數字。按照你的興趣與個性,你會收到的數字遍佈於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你會被餵食如何理財的資訊:銀行帳戶、貸款、信用、退休金、基金、股票;此外你還會收到關於健康的資訊:走路步數、里程數、脈搏、平均走速,還有海拔的升高幅度;你會從社羣媒體收到各種數字:觀看次數、按贊數、追蹤人數、分享次數、點擊次數;還有你會收到東一個西一個的會員點數資訊。你在糖果傳奇(Candy Crush)跟卡通農場(Hay Day)等手機遊戲上的等級,你在健身房的能量消耗,你在Tripadvisor、Airbnb跟Uber服務上是什麼等級的顧客,乃至於一長串從你僱主、app跟感測器上傳來的其他數字。

因爲這些數字「看起來」客觀、真實、具體、清晰、普世,而且好比較,所以它變得重要,並影響了你聚焦的事物、認爲優先的選項、還有你看待自己的眼光。

学君想帅气告白

迅速看一眼你裝在手機上的小程式,按照你的興趣與個性,你會收到的數字遍佈於生活的方方面面。 圖/Unsplash

黄国昌被柯P严重否定? 媒体人曝2句话藏深意:觉得他玩过头

數字決定我是誰?

「你是個真正的旅行家,」斯堪地那維亞航空的app這麼灌我迷湯。它的鐵證如山:2003年以來我累計環遊世界6.7趟,滯空時間504個小時。我會員帳戶上的EuroBonus點數有213,726點。

或許只是亮出數字,並不能讓我覺得自己是什麼貨真價實的全球型旅人,但只要我打開程式的次數愈來愈多,我就會不斷地接受耳濡目染,慢慢將那些數字融入到我的自我形象。所以,沒錯,我就是個到處趴趴走的全球旅人,是個名符其實的旅行家。那就是我。

海里格

圖/時報出版提供

你智慧型手機上的數字,跟它們所代表的的意義,會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你的自我認同。那些陰險的數字有種自我強化的效果:要是你突然在推特上得到很多分享,你就會覺得自己儼然是個喊水會結凍的意見領袖,不免俗地發表愈來愈多文章;要是運動照片得到很多個贊,你這類照片也會愈發愈多,運動對你的重要性也愈來愈大,你在Instagram上的貼文也愈來愈以運動爲主。因爲按贊數會讓你體內涌出多巴胺,強化你的自我形象,而這些照片、活動、運動用的行頭對你也會愈重要。

跟成年子女距離怎麼抓? 不近不遠剛剛好

倘若一切可以測量的東西在你的自我認同裡益發重要、如果數字會嚴重影響你的自信與自我形象,或許你就到了該注意一下自己平日是如何處理數字的時候了。

猛兽博物馆 小说

Take action!加入《倡議+》